高层又有新动向!
今年以来,连发几大重磅文件,分别是《关于推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指导意见》,三中全会的《决定》,以及备受瞩目的《政府工作报告》。
上述文件都提到了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这意味着,中西部地区,再次迎来产业转移热潮。
具体往哪些地区转移?主要涉及哪些关键领域?如何承接产业转移,抓住机会开展招商?
接下来,让我们抽丝剥茧,一同探讨这些问题。
01 产业向哪转?怎么转?
今年,高层接连发文,为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定调。按照最近的时间顺序,我们依次倒推往前看。
10月1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指导意见》指出,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从东部沿海地区有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其中,革命老区、边境地区、资源枯竭地区等将成为重点扶持对象。
其实,这一举措并不突然。早在节前的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已经释放了产业转移的重要信号。
再往前,7月召开的三中全会,也在《决定》文件中强调,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
更早一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等战略,提升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整体来看,国内推进产业转移的思路已经非常清晰,就是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劳动力丰富、交通便利地区转移。
同时,推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等创新要素丰富、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转移。
在这场产业大迁移中,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市,也就是常说的“战略大后方”,将成为主要受益者。
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随着产业的陆续迁入,有望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增长。
具体都有哪些产业,各区域该如何分工呢?工信部举办的“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给出了答案。
四川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材料与化工、轻纺与食药四大产业;
云南的四个专场分别是,生物医药产业、光伏产业、信息产业及南亚东南亚数字合作、沿边产业园区对接;
甘肃将聚焦绿色化工及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轻工及生物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
而贵州则致力于发展资源精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大数据电子信息和特色轻工(纺织服装、生态食品)等产业。
可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瞄准厂矿企业。特别是发达地区生产成本上升较快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一些新兴制造业领域的配套加工环节。
02 产业如何接?如何稳住?
产业转移,说白了,就是企业为了追求更低成本、更高利润而做出的选择。
中西部地区具备生产要素成本低、资源能源丰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等优势,承接东部沿海地区梯度转移的条件已成熟。再加上市场潜力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但产业转移并非简单的“搬家”。有的产业转得出未必接得住,有些产业搬过去之后可能会发现“水土不服”。
过去,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后,会面临基础设施及配套产业不完善等问题。
要想让产业转移真正成功,光靠资源等优势是不够的。要知道,那些高附加值的产业在投资时,考虑的不仅仅是土地等成本因素。
怎么办呢?
中西部地区可以加强与东部先进地区的合作,尤其是在产业、金融、科技等方面。
比如,开发配套产品、补齐产业链短板、培养创新人才,以及促进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在承接产业的过程中,要注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不同地区,产业水平、资源禀赋、优势短板等情况千差万别,必须因地制宜,不能盲目追求新兴产业,也不能停留在低水平徘徊,什么落后产业都往篮子里装。
高层也多次强调,要立足自身产业基础,选择与自身发展相匹配的产业进行承接,要循序渐进、避免盲目引进不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
同时,也要注意错位发展。
就拿湖南来说吧。
自2018年以来,湘南湘西积极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施《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规划》,明确示范区6市州产业承接重点,制定园区重点承接产业指导目录。
具体来讲,衡阳市承接装备制造和新能源产业,郴州市承接资源精深加工产业,永州市承接智能制造产业,邵阳市承接新型显示器件产业,怀化市承接汽车零部件产业等。
两年多来,示范区共承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投资项目187个,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70个。
2020年,这里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8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30.6%。
最后,兼顾产业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
需要在原先基础上,往新方向延伸和发挥,提升产业“含新量”“含绿量”。
以广西为例,他们将钢铁产业延伸至不锈钢、汽车板材、家电用钢、型材等领域,在食品产业打造蛋黄酥、特色米粉等一批特色产业。
从有色金属产业延伸出航空航天用铝、铝箔、汽车铝轮毂等,产值都达到了3000亿元。
产业转移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让产业不仅“转得出”,还能“接得住”,实现经济全面升级。
03 优质项目如何招?如何落?
产业转移,会带来大批企业和项目,给迁入地提供了良好的招商契机。
但也要认识到,中西部地区在产业链配套、营商环境、技术创新等方面依旧存在短板,这些都有可能影响招商效果。
对此,地方政府需采取更精准高效的策略,来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入驻。
其一,明确产业定位,发挥资源禀赋优势。
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存在较大的产业差,也就是所谓的“产业梯度大”。
中西部多是以农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而东部不仅要保住关键产业链,还要承接住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此前,很多中西部主要承接在东部地区被边缘化的产业。
在新一轮产业转移热潮下,中西部不应该“照单全收”,而应制定清晰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承接和重点发展的产业。这是做好招商的前提条件。
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及其他相关资源,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标签,确保企业和项目发展有充足的资源保障。
其二,强化产业链配套,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企业在选择投资地时,往往会考虑产业链的完整性和配套能力。
相较于东部地区的成熟产业集群,西部地区在这方面仍有待加强。
企业从东部地区转移到西部地区投资,往往远离原有的产业体系,缺乏必要的上下游配套支持。
因此,中西部地区需梳理自身产业链条,通过“链长制”推进补链、强链、延链,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关键节点,构建更完善的产业链体系,推动产业集聚和集群式发展。
当前招商竞争日益激烈,二三线及以下能级的城市若想要成功突围,更需要对自身的特色产业,进行链条的补充与强化,推动其向更高层次升级,提高自身招商竞争力。
其三,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加快项目落地的催化剂。
西部地区在营商环境方面,与东部地区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发布的《中国省份营商环境研究报告2020》显示,在西部地区,仅有四川和重庆的营商环境评分和等级相对较高,其他省份还需努力。
因此,中西部地区应加快整合内外部资源,补齐短板。结合自身实际,借鉴东部地区发展经验,提升营商环境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发达地区已探索出营造全新“小环境”的“飞地”模式,如深汕特别合作区、深哈产业园等。
中西部同样也可以建立类似的合作区和产业园,将西部能源优势和东部营商环境优势相结合,实现“1+1>2”的效果,加快项目落地。
其是,《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之后,传统的招商路径愈发狭窄。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来增强招商吸引力,显得尤为重要。
总的来说,在新一轮产业转移大潮下,中西部需要做好明确定位、加强产业链整合与协同,以及优化营商环境这三大要点,才能促进优质企业项目引得进、落得下、发展得好。
写在最后
产业转移是大文章,一方面要深化东中西部合作,推动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
另一方面,各地要挖掘自身优势,有序地承接产业转移,找准定位错位发展,这样承接能力自然也会提升。
只有转出地与承接地携手并进,才能实现产业协同升级,培育出新兴的产业集群,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