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每年大约有400场重要会展,哪一场最值得去招商引资?

一定是进博会,没有之一,上海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这样说。

“请拿好,这是您的房卡……”

进博会上,参展商、参展人员及保障团队,挤爆展馆附近的酒店。

提前一个多月,上海各个酒店,陆续收到前来参加进博会的入驻订单。

其中,各地政府、各个招商办,早已准备就绪。

苏北区域商务局提醒,早点订房间,不然按照预算标准就很难找了。

还有西部省会招商办,出发前群里打卡,想与沿海地方招商同仁交流。

甚至还有没办理证件的,展馆外面耐心打圈等候,一圈就是三四公里。

日行几万步,互相递名片,逐一聊项目,这是进博会招商人的写照。

01 宁愿场馆外等待 多少捞点机会

以往,地铁站出口处,大老远能听到循环播放:

“有证人员请进入,无证人员请离开”。

现在,除了证件,还要人脸识别,既有序又有效率。

在场馆外,第一天就偶遇来自苏州的招商人,他与我交流谈到:

今年招商最忙的一天,“三城五地”连轴转。由于领导明天随行,今天提前来看路线踩点,对重点企业的展位需要轻车熟路。

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话,行业、产品、企业的细节数据,你懂得越多,项目谈成的可能性越大。

就招商而言,对行业的专业知识、发展前瞻做足知识储备,在与客商“过招”时有的放矢、对答如流,只是一碟“前菜”。

在招商工作实操中,聊得来、答得出、谈得下,缺一不可。

有真实投资意向的企业,最在乎、最先考察的,却往往是招商人本身。

当在场馆外走动时,还遇到西部区域的招商人了,正好赶上在长三角出差,前来进博会打卡。

仔细一看,还精心准备好了“招商三件套”,园区宣传册、市区镇三级产业优势、人才方面的支持。

“进不去外面也得待着,多少能捞点招商机会。听说,长三角这边的特种企业已经接到通知,几年内搬迁到中西部”?

企业属于哪个赛道,目前想在哪落地,可能需要哪方面的资源。我们在对话中,潜移默化感受到对项目资源的期待。

他深深地吸了口烟,缓缓吐出后又补充,“现在政府的‘店小二’可不好当,又是帮企业写商业计划书,又是给企业找订单、找配资。”

这位招商人,基本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跑,到深圳、东莞、中山等地,物色意向企业。

据说,去年他们单位有个统计,算下来招商局长有将近半年都在外招商,更别提一线的招商专员。

招商引资,必须“动”起来。

徘徊在场馆外的招商人,平日工作也是日均2万步。总说十谈九空,谈了,才有成的可能性;不谈,连成的可能性也没有。

还遇到一位上海律师,非常热情且认真的发放政府宣传册,交流中得知他们也是协助上海几个区做招商引资的。

有些本土企业,同样在场馆外等待,希望能获得进入展会的资格。尽管没有获得参会的证件,但是仍然愿意来试试运气。

我们看到,他们想通过进博会,接触更多海外商人,寻找到广阔市场。

02 不错过任何一个 找企业看项目

招商难,难招商,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招商引资,是每个地方政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也是过去几十年中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

“你那儿要是有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的线索,一定要联系啊!”……好啊,没问题。

第二天,在进博会现场,听到了这段对话。正好谈到项目上,不约而同与几个驻沪办的负责人聊了起来。

在过去一年驻沪时间里,大家都是穿梭于各大行业论坛、拜访各地商会、参加企业投资座谈会、与企业见面。

这一切都只为了两个字——招商,寻找一切和地方主导产业有关的商机,不错过任何一个项目线索。

有的项目,A城市都已经坐到企业会议室了,却发现周边省份、城市的招商团还在“积极斡旋”。

最可惜的是,谈了好几年的项目,结果中途就被人截了胡,成为另一座城市的囊中之物。

现实就是这样,企业可能会拿着这边过会的材料,再去与其他地方政府聊,投资也愈加谨慎了。

“我已经调回当地了,驻外招商是每半年一轮换,有时候半年时间都没谈拢一个项目。”一位中部区域的招商人,如是说。

对地方政府来说,在招商上有突破,就需要寻求新的招商方式,今年形势改变,有些地方正在寻找专业的招商机构。

许多地方政府也越来越多地借助市场化的力量,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合适的优质企业。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运行服务商,我们也在进博会【服务贸易区】——8.2C1-15展位,期待各位走进谷川,共同携手向前“进”。

还有三天,我们期待与各位拥抱招商新趋势,探讨工作新思路,提供发展新方案。

在此期间,诚邀您莅临谷川集团总部,交流经验、考察项目及招商合作,围绕产业招商、产业规划及部分具体项目对接洽谈。

在进博会现场,还听到地方政府提到:

“假设谈100个项目,最终能招商成功的大概也就3个。有过深度交流沟通的,成功率大约在6%-10%左右。”

尤其在大湾区,这边的企业老板深受南粤文化影响,见面就喜欢饮茶,功夫茶一泡就是半天。

客商表面上在喝茶,实际在观察你和你所代表城市的分量、能级……几句话接不上或者接得不贴切,下面的合作难以推进。

就招商而言,这次来到进博会,大家还是想看看各个行业的现状,能与企业产生更多的交流互动,起码这是不能错过的招商机会。

招商难,难招商,会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但总有地方,能够抓住机会,面向未来。

毕竟,难题不只是在考某个地方。重要的是,需要蹲下来解决脚下的难题。

03 进博会再进一步 招商引资思考

放在以往,各地政府招商形式,还是“任务式”的招商。

基本上,省里制定产业发展方向,市、县就开始规划当地的产业园了。

不少地方,注意力都在热门行业,如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药等。但是,前期产业规划没做好,往往存在资源错配的现象。

我们认为,招商引资如何差异化,值得各地进一步思考。

这个差异化,不只是在定位、宣传上,而是要结合本地生产要素,资源禀赋来做产业定位,才能更多地盘活资源。

在进博会现场,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外资企业参与,他们早就进入中国投资、建立总部。

这次展会他们呈现熟悉的部分,也介绍了陌生的领域,以更全面的形象和品牌面貌展示在专业领域的观众面前,提供了在中国发展的新计划和新的可能性。

如今外资如何更好地进步,中国如何更好地促进外资发展,也是进博会上试图找寻的答案。

就中国而言,如何进一步,再进一步,显得格外重要,能不能再引进点什么?能不能再创造点什么?

哪些产品和技术更适合再引进中国?哪些中国需求和中国规划要被满足?这是整个谋大局和谋长久发展需要思考的。

从高端医疗设备到前沿绿色能源解决方案,从时尚创意新品到智能生活助手……进博会一直站在世界创新的最前沿。

第七届进博会,展览面积和项目数量均为历届之最,继续保持36万多平方米的超大规模,共有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496家展商参加。

国别(地区)数和企业数均超上届,参展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达297家,创历史新高,186家企业和机构成为七届“全勤生”。

今年,进博会首次设立新材料专区,升级打造创新孵化专区,科技味更足。

尤其,有400多项代表性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集中亮相、大放异彩,把参会者的期待值直接“拉满”。

在进博会呆了3天,处处蔓延着这个“精益求精”,进步无止境的气氛。

的确,进是进口,也是前进一步,再进一步地去改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的关系。

敞开大门,张开双手,中国也在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释放开放红利,招商引资也仍然正在“进行时”。